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 > 行业动态 > 甘为孺子牛 6年深耕为劳动者撑保护伞

甘为孺子牛 6年深耕为劳动者撑保护伞

anquanyue.org.cn时间:2015/2/2 9:51:00
来源:本站次浏览

陈贵平(左)在工地调研

  工伤保险不但要覆盖所有职工,还要覆盖所有职业人群乃至所有劳动者。不但要让劳动者有钱看病,更要让他们重拾劳动技能和生活的希望。

  6年来,陈贵平不断在工伤保险这片田地上播种、深耕,能解决的问题要彻底解决,不能解决的想办法也要解决。他坚持站在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需要,为群众办事,甘为孺子牛。

  拓宽扩面

  从职工到职业人群的全覆盖“我们要让每个行业都有适应自己的、接地气的参保政策。”陈贵平说。

  为了让更多职业人群能够得到工伤保险的保障,多年来,陈贵平苦心钻研,向商业保险公司学习经验,和许多行业专家一同探讨,先后出台了小型服务行业、季节性用工企业、住宅装饰装修行业、家政服务业、物流业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。

  2013年,长沙率先发布了小型服务行业、季节性用工企业和煤矿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规定——美容美发、网吧、家政服务等小型服务业单位都将按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,这一政策惠及20万人。小餐馆里的洗碗工、足浴店里的服务员都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,一旦在工作中出了意外,也不用自己为工伤掏腰包。

  在陈贵平的积极推动下,长沙市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,在全省从政策上率先实现了所有职业人群的“全覆盖”。截至2015年11月底,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 135万,相比2009年,参保人数翻了1倍多。2014年,长沙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近3万人次。目前,长沙市工伤保险缴费平均费率全省最低,基金节余最多,抗风险能力最强。

  不仅如此,市工伤保险管理服务局根据农民工的就业特点,创新出台多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参保模式:小型服务行业采取“定员”方式参保缴费;季节性用工企业采取“定员定额”方式参保缴费;针对环卫从业人员流动性大、年龄偏大等特点,将环卫女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年龄由此前的50周岁以内放宽至55周岁以内。

 埋首深耕

  让工伤职工梦想起飞

  在不断将更多人群纳入工伤保险体系中的同时,陈贵平还将工伤保险从以往单纯的赔偿,扩展到更加个性化、人性化的康复服务中。

  “残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,却不会改变我的人生目标。”在前不久闭幕的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上,曾是高位截瘫的工伤职工牛晓兵夺得了乒乓球项目的冠军。获奖后,这个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小伙子特别想感激一个人,就是一直默默给予他鼓励的“老陈”。

  牛晓兵学的是水电专业,大学毕业后在水电八局国际部工作。2012年8月,年仅25岁的牛晓兵在越南一个工地上施工时不幸被重物砸伤颈部,成为一名颈段脊髓损伤(俗称高位截瘫)患者。牛晓兵遭遇工伤之后,长沙市工伤保险部门第一时间给他提供了系统的手术、医疗康复以及职业康复机会。

  “牛晓兵刚转过来的时候,无法自行坐立,日常生活全部要依赖别人。”医生说,在随后的康复治疗中,医院专家团队在病情评估基础上,制定了系统的康复计划,牛晓兵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和进步。2014年10月的一次康复评价会讨论上,医院决定在积极医疗康复的基础上对牛晓兵开展职业康复。根据自身条件,牛晓兵选择了乒乓球运动,最终夺得全国残运会冠军。

  “我常常把自己当做一名工伤职工,去思考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。”陈贵平说,工伤保险并不仅仅是为劳动者提供就医等基础保障。“除了工伤救治和补偿之外,我们还要做好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工作。”

  目前,长沙每年有1000多个工伤职工享受着康复治疗服务。

  推进发展“长沙模式”在全国推广

  陈贵平打造的工伤保险“长沙模式”也在全国做出了表率作用。全国政协、人社部、各省市工伤保险部门多次来长沙调研、考察,学习并推广长沙的工伤保险模式。

  2014年2月21日,由全国政协常委、副秘书长刘家强率领的全国政协调研组一行20人来到长沙,就“建筑工人工伤维权”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。刘家强认为,长沙市在保障建筑工人工伤权益工作上“认识高、意识强、节奏快、想得到、敢创新、服务好。”

  2014年12月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安全监管总局、全国总工会四部委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》,将“长沙模式”的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。

  2015年9月8日,人社部副部长游钧、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委员吕忠梅一行,在长沙督查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,对“长沙模式”给予了充分肯定。

  2015年,陈贵平在全国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座谈会上,向全国各省工伤保险工作相关人员介绍了“长沙模式”的工作经验。

  巨大的成绩之后,陈贵平并没有丝毫放松和懈怠。2016年伊始,他又在研究新的工作方向。随着经济发展和创业潮的出现,越来越多的“自由职业者”成了新的保险空白区。如何把他们也纳入工伤保险体系中来,成了陈贵平正在思考的新问题。

 记者手记

  老百姓都爱找局长

  在采访陈贵平的过程中,我们的谈话有两次被打断。

  一个中年男子敲了两下门,然后推门而入,手里拿着厚厚一沓材料。起初我们以为他是工作人员,一问之下才知道,原来是来向陈贵平求助的群众。

  “老百姓都爱找局长。”陈贵平说,“我在办公室的时候,一天最多要接待十几批群众。”陈贵平的办公室大门一直开着,所有需要求助的群众都可以直接找到他。

  同事们都还记得,去年12月,有一位市民为了女儿的事故和用人单位打了七次官司,是很多单位都头疼的“上访户”。他找到工伤保险管理局时,陈贵平亲自把他请进了办公室,陪他聊了一整天,告诉他要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,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女儿。最后,这位市民握着陈贵平的手,说了许多遍“谢谢”才离开。“他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,帮别人考虑问题。”一位同事说。

  也许,正是这样的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”,才让52岁的陈贵平仍然在工作上锐意进取,勇于创新,不计劳苦,不畏烦难。

相关资讯